近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暨国际仿生科学院成立大会” 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圆满落幕。此次大会汇聚全球仿生领域顶尖力量,围绕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路径展开深度研讨,搭建起高端交流平台。会议期间,月泉仿生成为全场焦点,发布四项突破性仿生科技成果,其中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月泉仿生在仿生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更为全球仿生科技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北京达奇月泉仿生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任露泉院士,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国家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任雷教授共同创立,依托任雷教授国际首创的“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开发能耗低、手臂操控能力强、人机物理接触安全性佳的高度仿生人形机器人。公司致力于推动仿生科技领域创新与突破,重点涵盖仿生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仿生智能等重大产业领域,为仿生具身智能产业提供全新仿生解决方案。

此次发布的成果包括11 自由度灵敏触觉感知仿生手信手 X-Hand M1、全球自由度最高的仿生灵巧手应手Y-Hand M1、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博行 X-Bot 及全球最小底盘轮式人形机器人博文 W-Bot

信手X-Hand M1

信手 X-Hand M1 采用全面的仿生设计,拥有类人手的尺寸与节段比例其掌弓采用仿人手横弓、纵弓的三维结构设计,搭配仿生环形斜轴,完美复刻人手运动机理 :在手掌张开时可适配更大物体的抓握需求闭合时能形成紧密贴合物体的包裹姿态,实现了从形态模仿到功能机理复刻的跨越。


在核心技术层面,X-Hand M1搭载高功率密度电机矩阵,配合单手 530 个触觉传感单元构建的灵敏感知系统,将驱动精度与环境感知深度融合。这种 “仿生结构 + 智能驱动 + 精准感知” 的协同设计,使X-Hand M1同时具备极佳的速度、力量、精度与灵敏感知度,重新定义了刚性灵巧手的性能边界,为复杂场景下的精细操作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博行X-Bot

博行 X-Bot 作为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51个自由度,驱动系统采用高功率密度的电机及高集成化模组,关节峰值扭矩达 340Nm实现了流畅运动与强劲动力的完美融合;在感知层面,博行X-Bot头部深度相机及360°LiDAR 构成强大的 “感知中枢”,可全方位精准捕捉周围环境信息,为智能决策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在运控系统设计上,博行 X-Bot 搭载自研的 WBC(全身动力学控制)+MPC(模型预测控制)技术,使其能够持续自主不断学习、迭代行走步态,为人形机器人在多场景下的灵活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博文W-Bot

博文 W-Bot以结构和技术的双重创新,完成了对传统轮式人形机器人形态逻辑的重构。0.2㎡全球超小底盘让博文W-bot能够灵活穿梭于复杂空间,突破传统轮式人形机器人在场景适配中的局限;下肢采用仿生髋 - 膝 -踝三折叠结构设计,并结合全身层级神经网络运动平衡控制,实现了操作范围的极大拓展:下蹲时能精准操作地面物体,直立后可触及 2.2 米高度的作业范围。在核心功能模块上,博文W-Bot配备 7 自由度仿人臂,双臂可实现20kg 的超强负载能力,同时可以搭载 X-Hand M1 或Y-Hand M1实现类人灵巧操作。

博文 W-Bot 采用的创新设计,将轮式人形机器人难以触达的边缘场景转化为可落地的价值场景,为轮式人形机器人从通用化设计走向场景化定制提供了技术范本。

应手Y-Hand M1

作为本次发布会上最重磅的产品,应手 Y-Hand M1 则更具 “仿生智慧,它基于任雷教授国际首创的 “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 以三大技术革新重塑行业认知:一是颠覆传统刚性铰链式设计,实现关节三维6自由度运动,大幅提升关节灵活性和柔顺性;二是以磁集电驱人工肌肉重现人体骨骼肌生物力学特性,构建高质量功率密度比的驱动、变动、传动一体化动力系统;三是基于仿生多层多级刚柔耦合系统设计,可以实现系统级的动力传输、能量管理和环境交互。



在核心性能层面,应手 Y-Hand M1  38 个自由度的全球领先配置,实现了 “力量、速度、精度、灵活、柔顺” 的五位一体突破:整手握力达 28.7kg 的强劲输出,0.2s 的五指闭合极速响应,0.04mm 的指尖定位精度,以及 59mm/N 的手指挠度,既具备媲美工业机械臂的力量与速度,又拥有接近人类手部的精细度与适应性,完美平衡了刚性操作与柔顺交互的矛盾。



作为仿生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应手Y-Hand M1从生物形态学原理到智能驱动技术实现了全方位创新,其高度仿生的灵巧结构与自适应抓取算法,将仿生灵巧手的技术极限推向全新高度,为仿生灵巧手在工业协作、医疗辅助等高端领域的深度应用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路径。

这些创新成果的发布,不仅是月泉仿生在仿生机器人领域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仿生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它们以自然为灵感,融合前沿技术,为仿生机器人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也让人们看到了仿生科技在未来服务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广阔前景。

未来,月泉仿生将持续锚定 “以生物智慧赋能科技创新” 的核心路径,以任雷教授 “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 为根基,深化仿生结构设计与智能控制的融合创新。一方面,聚焦仿生人形机器人的性能迭代,在动力效率、感知精度、人机交互安全性等核心维度实现突破,让机器人更精准地理解人类需求、适配复杂场景;另一方面,加速技术成果的场景落地,从工业协作、医疗辅助到家庭服务,通过研发端的持续突破支撑产品端的场景适配,以产品应用反推产业生态的迭代升级,推动仿生科技从实验室成果逐步转化为驱动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力。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拐点。特斯拉Optimus量产在即,华为、宇树等企业加速技术突破,行业正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落地”跃迁为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壁垒,艾邦机器人正式组建"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交流群",覆盖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全硬件环节,助力企业精准对接资源、共享前沿技术!

扫码关注公众号,底部菜单申请进群

作者 ab, 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