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作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个万亿级赛道,目前正处于量产、商业化落地的初级阶段,当前行业正围绕零部件选型、软硬件集成、本体设计和场景聚焦持续创新,全力推动产业加速跨越"0-1"拐点。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2026年或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将带动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快速发展,迎来产业投资、技术创新的新热潮。
为推动行业发展,艾邦于今日在深圳举办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论坛,邀请15位行业专家,从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先进传感技术、灵巧手、减速器、线缆、关键材料以及行业标准等进行精彩分享,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1. 国海证券 机械组首席分析师 张钰莹——《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与投资机遇——基于政策驱动及产业进展维度》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和资本关注的新热点,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共同推动下快速发展。

2. 天链机器人 联合创始人 吴健——《优雅与矫健——人形机器人产品介绍与合作框架》
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机器人技术服务和行业化解决方案。本次会议,天链机器人吴总主要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优雅与矫健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及合作框架。

天链机器人最核心的产品就是谐波减速机,可提供丰富的产品系列,主要面向华南、华东机器人、自动化等特种行业使用,2024年出货约5.5万个;依托于谐波减速器,天链机器人产品体系延伸到关节、机械臂、具身机器人、人形机器人。
其中,超轻量谐波关节产品创新性地将伺服电机与特制谐波减速机高度集成,具有极高的扭矩与体积重量比;采用超轻量一体化关节的高抓重比协作机器人,自重8.5kg,额定负载10kg,极限抓重比大于2:1,高抓重比的手臂可为人形机器人续航、其他负载提供更多空间;
天链人形机器人T1Pro 全身有71个自由度,身高160cm,体重43kg,电池1250Wh,峰值关节扭矩达450Nm,手臂极限负载15kg,关节最大速度720°/S,具有超控智能、续航时间长、负载力大、灵活性好、自动避障等特点。
3. 帕西尼感知科技 技术&销售商务中心VP 顾宏康——《智启新维,触感无界——帕西尼引领全球智能感知新纪元》
帕西尼致力于从核心技术到终端产品的垂直布局,专注于赋予机器人如同人类指尖般灵敏的多维度触觉感知能力,产品线覆盖从“传感器核心零部件”到“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的全链路环节,已实现批量商业级交付。顾总在会议上表示,帕西尼研发的业内首款六维力面阵式传感器业内出货量数万套,市场占有率近90%。

帕西尼的三大核心产品:
1.触觉感知硬件平台:自主研发ITPU多维触觉传感技术,可实现6D力感知,具备超长及多样性耐久度。核心产品多维高精度阵列式触觉传感器PX系列,可提供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全维度物理交互感知信息;多维触觉+视觉双模态灵巧手DexH13具备13个主动自由度,负载5公斤,精度±0.5毫米,能实现精确力控和灵活操作,四指设计兼顾成本与实用性;人形机器人TORA-ONE采用轮式底盘,安全、稳定,全身47个自由度,7个摄像头,本地GPU算力,拥有精细灵敏的全面感知能力与强大的交互能力,可完成多种场景下的柔顺灵活交互协作;
2. 触觉多模态数据集:数据是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燃料,帕西尼在天津建成全球最大数据采集工厂,年产2亿条多维度数据(视觉、触觉、语义等),覆盖工业和家庭场景;
3. VTLA具身智能模型:率先提出并构建VTLA-Model (视觉-触觉-语言-动作多模态感知模型)与PX-Core(视触觉双模态模型的控制架构),并应用于TORA-ONE之中。通过仿真训练和真机部署,已实现汽车线束插拔、瓶装洗衣液打包等复杂任务。
4. 富士康 经理 董飞 —— 《人形机器人结构件制造工艺》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电子科技智造服务商,产品范围涵盖消费性电子产品、云端网络产品、电脑终端产品、元器件及其他等四大领域,近年来,更极投入“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

此次论坛上,董经理主要介绍了人形机器人结构件制造工艺及富士康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从头部、躯干到四肢,机器人关键部件涉及多种材料和工艺:头部/躯干的塑胶件多采用PC/ABS注塑成型及表面处理(磨抛/烤漆/免喷涂);颈关节壳体则是镁/铝合金压铸成型后CNC精加工再做表面喷砂、烤漆/电镀;躯干部分肋骨支撑、关节外壳则使用铝合金(铝挤+CNC、压铸),腕关节连杆则可采用钛合金(激光切割/热弯/销孔);手部金属异形件推荐3D打印/CNC后表面喷砂/氧化,硅胶件则使用A/B胶粘接、成型固化;腿部髋关节采用不锈钢精密铸造-深孔钻-表面处理等。整机组装分结构件预组装和模块化集成,配合老化测试。胶粘剂技术(热熔胶/UV胶/导热凝胶等)在电子元器件固定和散热中起关键作用。
富士康精密零组件事业部依托十年机器人研发经验(始于2015年),建立了覆盖塑胶成型、金属加工、模具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在深圳、成都等地设有快速打样中心,目前产品涵盖陪伴机器人、仿生机械手等,通过OEM到ODM的服务转型,实现小批量精品与大规模生产的无缝衔接。
5. 欧瑞达 研发经理 牛明祥 —— 《耐磨PPS在机器人领域的开发及应用》
聚苯硫醚(PPS)是一种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包括耐高温、化学稳定性、强兼容性、耐磨性、阻燃性与抗疲劳等,适合替代金属材料应用于机器人领域。此次论坛上,欧瑞达牛经理主要分享了耐磨PPS在机器人领域的开发方向、应用案例及未来趋势。

耐磨PPS在机器人领域的开发方向,主要包括满足高负载关节需求的复合增强体系,智能润滑结构,导热/电磁屏蔽等功能集成设计,符合机器人产业ESG要求的低温低压注塑成型PPS、回收PPS材料开发等。
在应用案例方面,PPS凭借耐高温性、化学稳定、高耐磨性和机械强度等特性,看广泛应用于机器人谐波减速器齿轮、轴承保持架、联轴器与外壳、传感器封装足底摩擦片等部件。
6. 忆海原识 CEO 任化龙——《类脑智能与灵巧手 — 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忆海原识成立于2007年,专注于类脑计算和灵巧手(机器人手部与大脑)两大核心领域。团队自2007年起就在高校开展相关研究,至今已有17年技术积累。此次论坛上,任总对忆海原识的产品体系和相关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

忆海原识工业级灵巧手 ArtiHand-350 ,采用仿生结构设计,具有25个主动自由度,负载能力达10-20Kg,可实现灵活且精细的操作,动作精度可达0.1°。该产品研发基于深厚的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系统研究,小臂和手部通过两个自由度的腕部相衔接,将大部分电机置于小臂内,采用腱传动技术实现手指关节的灵活驱动,该设计降低对电机的要求,从而实现成本的平衡。同时注重小指和无名指设计,其腕掌关节能实现复杂曲面操作,解锁全部尚依赖人手的作业。
腱传动系统借鉴人体肌腱结构,实现了高灵活性、高负载与高寿命的平衡;触觉传感器突破传统测力思路,模拟人类皮肤的多层神经末梢感知机制,感测与物体的综合接触情况。忆海原识目前正与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开发第三代触觉传感器。
类脑计算是一个新型的人工智能学科分支,其理论基础为神经科学,借鉴大脑神经系统工作机制,提炼出来比深度学习更高的算法运行效率。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具有样本需求少、学习速度快等特点,实现毫秒级快速学习和信息处理,涵盖感知、决策甚至情感模拟。
7. 领益智造 副总裁 杨新宇——《领益智造人形机器人商业战略》
领益智造近年来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市场,目标是成为全球TOP 3具身智能硬件制造商。此次会议,杨总详细介绍了领益智造的人形机器人商业战略。

领益智造作为全球消费电子制造龙头,正积极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并依托三大核心能力推动行业发展:
-
全球化、全工艺的超级工厂:
涵盖零部件加工与组装。领益智造在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陶瓷纤维、玻璃纤维等基础材料方面拥有丰富的加工经验,拥有模切、冲压、CNC、压铸等全链条工艺,以及超2万台CNC设备、年产5000台以上的组装产能、年产3000台以上的模具设计和加工能力,都为进入机器人领域打下基础。同时还组建了超2000人的机器人运营团队、超500人的机器人研发和自动化研发团队、超50人的机器人商务团队,全球50个生产基地可服务四大洲客户。
-
核心零部件、模组的百货市场:
提供丝杠、减速器、空心杯电机、关节模组、散热模组及无线充电模组(效等关键零部件,支持一站式采购甚至整机ODM。
-
全链路成本优化方案:
通过设计阶段优化(降本10%-30%)、中段复合工艺应用(降本30%-50%)及后端自动化标准化(降本10%-20%),整体可为客户降低50%以上成本。目前服务国内外头部机器人企业,包括特斯拉等。
领益智造旨在以制造业龙头身份打通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弥合设计与制造鸿沟,推动行业标准化与生态链建设,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
8. 长纤(厦门)新材 营销总监 任书生——《高性能复合材料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与应用》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LFT)具有轻量化、超高强度、高冲击、阻燃性、耐腐蚀、耐疲劳、耐蠕变、易加工、可回收等特性,广泛应用于电力风能、新能源、汽车、家电、运动器材、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领域。

9. 深测评 总经理 乔森——《人形机器人材料标准体系构建与检测认证》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材料标准体系和检测认证机制对于确保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此次演讲中,乔总系统介绍了人形机器人材料标准体系的构建与检测认证。演讲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处于起步阶段,2025年将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元年。

演讲重点分析了三大核心内容:一是梳理了人形机器人定义分类及产业链规模,预计203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材料产业迎来新机遇;二是详细解读了国内外标准现状,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已领先全球,2025年是关键时间节点,并对人形机器人用PEEK材料团体标准、稀土永磁材料国家标准进行了介绍;三是提出了材料标准构建框架,强调需从安全、可靠、智能等六个维度建立全生命周期检测体系。
最后,乔总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材料标准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轻量化材料标准加速完善、检测认证向智能化等级评定转变、国际标准竞争日趋激烈。建议产业链企业应提前介入标准制定,建立材料研发体系,并关注CR认证要求,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标准化浪潮。
10. 浙江三科线缆 首席技术官/总工 王新华——《人形机器人线缆在高品质和复杂环境下的技术挑战与多维度应用》
随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服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对核心部件提出更高要求。其中,连接动力与信号传输的电缆系统,因需承受高频弯曲、极端环境等考验,成为制约产品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此次演讲中,三科线缆王总系统介绍了人形机器人线缆的关键技术挑战与应用前景。演讲针对线缆使用寿命、动力负载、抗弯曲、轻量化难题、以及行业标准缺失问题,提出了从导体材料选型、绝缘材料优化到自修复技术应用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强调了柔性应变线和自修复线缆等创新技术的突破。
未来,三科线缆将立足于智能医疗等场景,推动人形机器人线缆将朝着超长寿命(5-10年)、超高可靠性(3000万次弯曲)、智能自修复等方向发展,以工艺精进为锚,以材料创新为盾,助力具身智能线缆领跑全球。
11. 四川大学 副研究员 周广武——《PEEK材料在机器人中的应用探索——谐波减速器和滑动轴承开发实践》
聚醚醚酮PEEK,属于聚芳醚酮(PAEK)大类,是一种由亚苯基环通过醚键和羰基连接而成的结晶型芳香族热塑性聚合物,是公认的全球性能最好的热塑性材料之一,主要性能优于金属和其他塑料材料,是人形机器人实现轻量化目标的优选材料。

此次演讲中,四川大学周教授重点介绍了PEEK材料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探索。课题组通过添加碳纤维、无机晶须、固体润滑剂和功能性纳米颗粒等填料助剂,设计了适用于轴承、齿轮传动副的PEEK改性复合材料。
重点研发了两类应用:
-
轻量化谐波减速器,将金属刚轮替换为PEEK材料,使整机重量减轻38%,扭转刚度提升41%,柔轮应力(空载)减小68%,实验显示其轻载性能优异,但重载时传动误差需进一步优化。
-
自润滑滑动轴承,开发了PEEK基自润滑聚合物轴承样件,干摩擦系数0.04~0.12,25℃吸水性为0.04%,200℃吸水性为0.12%。目前PEEK自润滑轴承已完成某航天装置的装机应用验证。
12. 灵巧智能 解决方案工程师 范祥如——《灵巧智能赋予机器人“人类”的手》
灵巧手是一种模拟人手的机器人末端执行器,集成了力觉、触觉和视觉等多种传感器,赋予了机器人操作、抓取、感知物体的能力,是人形机器人实现人机交互、完成复杂任务的关键所在,被称作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的 “最后一厘米”。

此次演讲中,范工介绍了灵巧智能在机器人灵巧手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实践。公司由来自交大机器人所博士团队创立,基于仿生设计、腱绳传动技术,推出三指至五指的全系列产品矩阵,实现高自由度(如021型号含19个自由度)与精细操作(如8秒复原魔方),并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开源生态建设,产品价格已降至千元级,覆盖不同成本需求,如千元级三指手可完成基础抓取,高端型号则具备全掌触觉感知和端侧算力。
13. 苏州大学 副教授 崔泽群——《柔性及可拉伸触觉传感器的前沿进展与关键挑战》
柔性化是触觉传感器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能够覆盖在非规则、非平整的表面上,与机器人各个部位完美地贴合,实现灵敏感知和智能交互。在此次论坛演讲中,苏州大学崔教授主要探讨了柔性及可拉伸触觉传感技术的发展创新与应用挑战。

崔教授表示,在过去近 20 年,柔性及可拉伸触觉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与技术趋势可分为四个阶段:
-
2007-2011年,从柔性向可拉伸发展,可通过褶皱等结构设计或弹性聚合物结合敏感材料实现;
-
2011-2015年,性能提升阶段,主要提升可拉伸应变/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与耐久性;
-
2015-2019年,多功能器件阶段,开发多功能响应器件、独立响应不同物理刺激的传感机制;
-
2019-2025年,系统集成阶段,硬件与AI融合,软硬件连接,三维集成等。
崔教授还分享了基于数据驱动、结构设计和测量方法的先进仿生触觉传感技术,如传感器+机器学习进行纹理识别,触觉手套+机器学习进行人体部位识别、指尖模量传感器、三维电子皮肤、仿生软皮肤等。
崔教授表示,柔性传感器面向应用的科学与技术挑战,主要包括器件可靠性(稳定性、线性度)、大形变本体感知(精准形状传感);未来发展展望主要是 触觉量化、本体感知和触觉+反馈。
最后,崔教授强调需要加强科研与产业结合,以实际需求来驱动科学问题的攻关,加速触觉传感器实验室成果转化。
14. 陶世智能 创始人/CEO 陶玉龙——《环面包络减速器赋能人形机器人关节》
陶世智能专注于高精密传动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历时8年研发,独创的微型环面包络多齿咬合高性能减速机在世界高精密减速机领域独树一帜,广泛应用于高精密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军工、AI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人形机器人等多种高科技领域。

此次论坛,陶总重点阐述了环面包络减速器技术在高精度、高刚性、大扭矩密度、小型化及低噪音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及其如何满足人形机器人关节对运动性能、可靠性和紧凑空间的严苛要求,为下一代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15. 南山智尚 机器人产业负责人 冮贵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一种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线型结构的热塑性工程材料,具有卓越的耐冲击性、耐磨性、耐化学性及自润滑性等特性,应用场景十分广泛。而以其为原料制成的纤维材料,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模量、低密度、耐磨等众多的优异性能等,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装备、安全防护、体育器械、海洋产业等领域。

此次论坛中,南山智尚冮总主要介绍了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在人形机器人腱绳传动中的应用,例如灵巧手、手臂和腿部传动。在灵巧手传动方面,腱绳方案相比齿轮/连杆更具空间灵活度,高分子腱绳强度、耐磨性优异,重量轻,抗蠕变性强,但不耐高温,推荐80℃以下使用;在机器人手臂关节传动中, UHMWPE纤维腱绳可实现高精度 、高灵活性传动,且能承受较大负载,同时保持手臂稳定性;在机器人腿部关节驱动中, UHMWPE纤维腱绳可实现高效 、灵活驱动,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强度 ,能有效支撑腿部行走与平衡。
冮总在会上表示,随着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对高性能腱绳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未来5年,全球机器人腱绳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将达15%以上,需求领域主要为工业、服务机器人,亚太地区市场潜力巨大。
-
洛阳鸿元轴承科技有限公司



-
江苏欧瑞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马尔软件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
长纤(厦门)新材料有限公司


-
迈威智能装备(深圳)有限公司


-
碳元素(厦门)新材料有限公司


-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


-
深圳大象安泰科技有限公司


-
富士康科技集团


-
深圳帕西尼感知科技有限公司



-
浙江灵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陶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富士康
深测评
国海证券
四川大学
苏州大学
领益智造
马路科技
天链机器人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
深圳大象安泰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灵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忆海原识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三科线缆股份有限公司
洛阳鸿元轴承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帕西尼感知科技有限公司
长纤(厦门)新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富丽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碳元素(厦门)新材料有限公司
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欧瑞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陶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迈威智能装备(深圳)有限公司
上海恩牧必精密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拐点。特斯拉Optimus量产在即,华为、宇树等企业加速技术突破,行业正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落地”跃迁为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壁垒,艾邦机器人正式组建"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交流群",覆盖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全硬件环节,助力企业精准对接资源、共享前沿技术!
扫码关注公众号,底部菜单申请进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