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10月9日最新报告显示,就人形机器人传感器行业的驱动因素、市场格局与主要参与者进行了梳理。
传感器作为人形机器人的“神经末梢”,是实现智能交互的核心硬件,其技术迭代直接推动机器人智能等级从L1到L3的跃迁。

驱动因素方面,政策端有明确指引,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突破关键技术、2027年形成可靠产业链的目标,北京、湖北等地还设立百亿级基金支持产业发展。资本持续注入,2022年初至2024年Q1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达43.75亿元,2025年优必选获10亿美元战略合作。AI大模型与应用场景拓展形成双重助力,谷歌、英伟达及国内智元等企业的模型技术提升机器人感知能力,Figure01、优必选WalkerS1已进入工厂实训,推动商业化落地。

细分领域以力觉、视觉、IMU及触觉传感器为核心。力觉传感器中,六维力矩传感器是关键,单台人形机器人需搭载4-6个,特斯拉100万台目标对应40-60亿元市场;视觉传感器呈现技术分化,特斯拉采用摄像头+FSD方案,多数厂商沿用3D视觉SLAM技术;IMU作为姿态控制核心,在躯干、关节等部位提供数据支持;触觉传感器以MEMS压力阵列和柔性电子皮肤为主,尚处产业前期。内部传感器如编码器技术成熟,外部传感器增配潜力更大。

市场规模方面,全球传感器市场从2020年3.7万亿元增至2024年5.5万亿元,CAGR 10.1%;中国市场同步从0.8万亿元增至1.3万亿元,CAGR 13.3%,增速领先全球。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预期将进一步打开增量空间,六维力矩、柔性触觉等高端品类增长尤为显著。

相关企业加速布局,柯力传感(603662)的六维力矩传感器通过华为验证,向50余家客户送样,2024年新型传感器业务增长126.4%;福莱新材(605488)柔性传感系统获机器人公司小批量订单;奥比中光(688322)在3D视觉领域占据优势,安培龙(301413)则聚焦力传感器国产替代。这些企业正通过技术攻坚与订单验证抢占市场先机。
整理自:东方财富网

为了更好地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了机器人产业微信群,欢迎执行器、灵巧手、结构件、摄像头、IMU、传感器、电芯、动力系统、伺服系统、热管理系统、软件算法等零部件、整机组装、设计、设备、原材料企业,以及机器人品牌、终端应用等企业加入,进群交流。

活动推荐1:



活动推荐1:


活动推荐2:
电子皮肤产业应用发展论坛(11月27日 苏州)

报名方式
方式1:请加微信并发名片报名
电话:艾果果 13312917301(同微信)
邮箱:Ab008@aibang.com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会议详情
注意:每位参会者均需提供信息
方式2:长按二维码扫码在线登记报名

或者复制网址到浏览器后,微信注册报名:
https://www.aibang360.com/m/100268?ref=172672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
方式1:请加微信并发名片报名
电话:艾果果 13312917301(同微信)
邮箱:Ab008@aibang.com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会议详情
注意:每位参会者均需提供信息
方式2:长按二维码扫码在线登记报名

或者复制网址到浏览器后,微信注册报名: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拐点。特斯拉Optimus量产在即,华为、宇树等企业加速技术突破,行业正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落地”跃迁为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壁垒,艾邦机器人正式组建"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交流群",覆盖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全硬件环节,助力企业精准对接资源、共享前沿技术!
扫码关注公众号,底部菜单申请进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