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硬件和软件都在不断进步,但两者面临的挑战却有所不同。从硬件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齿轮、轴承、连接件等机械结构。这些部件的精度、耐磨性和材料选择直接影响了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寿命。目前,硬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和加工工艺上,尤其是如何通过改进材料和加工技术来提升部件的性能。

硬件挑战:材料与加工工艺

在硬件方面,齿轮和行星丝杠是机器人关节的关键部件。目前,许多齿轮采用PEEK(聚醚醚酮)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轻量化、耐磨、耐腐蚀等优点,尤其是在行星齿轮和减速机中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然而,PEEK材料的强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高负载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强度不足的问题。因此,研究人员也在探索其他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轻量化,还能达到钛合金的性能,但其加工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

行星滚柱丝杠的加工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其精度要求极高(通常需要达到5微米),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高精度机床,且工艺复杂,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国内一些企业如上银、南京工艺、杭州新剑等正在尝试通过进口机床和优化工艺来提升加工精度,但成本问题仍然是一个瓶颈。

此外,材料的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也是硬件设计中的重要考量。例如,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等材料虽然轻量化,但在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上仍有不足。因此,研究人员也在探索通过表面处理技术(如微弧氧化)来提升这些材料的性能,尤其是在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软件挑战:算法与传感技术

尽管硬件方面的挑战不容忽视,但人形机器人的软件算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难题。目前,人形机器人在运动协调、反应速度和精度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例如,春晚上的机器人表演虽然展示了技术进步,但其运动仍然显得僵硬和不协调,这表明传感器和算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软件算法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机器人的精准控制和反应能力。六维力传感器是机器人触觉和力度反应的关键部件,其技术含量较高,尤其是在跨尺度精密传感方面,如何实现刚柔并济的力学性能仍然是一个难题。人类肢体的运动精度和力学性能虽然低于改性塑料,但人形机器人在运动美学和抓取力方面仍然无法与人类媲美,这表明在整体设计上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以塑代钢:降低成本的新思路

为了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研究人员提出了"以塑代钢"的思路。通过使用高性能塑料替代部分金属部件,不仅可以减轻机器人的重量,还能降低加工成本。例如,改性塑料的强度已经接近铝合金,虽然其注塑精度较低,但通过辅助定位和误差矫正系统,仍然可以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

然而,塑料的承重能力有限,尤其是在高负载部位,塑料部件的强度仍然无法与合金钢相媲美。因此,以塑代钢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那些对强度要求不高但对耐磨性要求较高的部件上。通过优化设计逻辑,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降低机器人的设计负荷,从而实现更轻量化、低成本的设计。

未来展望

总体而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硬件和软件的双重挑战。在硬件方面,材料科学和加工工艺的进步是提升机器人性能的关键;而在软件方面,算法的优化和传感技术的提升则是实现机器人智能化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加工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有望在运动协调、反应速度和精度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通过改进工艺、优化设计和降低成本,人形机器人有望从实验室走向日常生活,成为普通消费者也能负担得起的智能设备。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拐点。特斯拉Optimus量产在即,华为、宇树等企业加速技术突破,行业正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落地”跃迁为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壁垒,艾邦机器人正式组建"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交流群",覆盖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全硬件环节,助力企业精准对接资源、共享前沿技术!

扫码关注公众号,底部菜单申请进群

作者 ab, 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