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子皮肤作为人机交互领域的核心技术,吸引了众多上市公司布局,本文来进行专门的盘点。

 

1、汉威科技(300007.SZ)

 

国内电子皮肤领域的“元老级”企业,自2013年起通过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布局柔性触觉传感器。其柔性纳米仿生电子皮肤灵敏度达0.1kPa级,弯曲寿命超100万次,已实现小批量供货。

 

产品覆盖机器人指尖、手臂等部位,并与华为、小米、优必选等17家头部厂商合作,成为华为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的唯一供应商。此外,其技术还延伸至医疗健康领域,应用于手术机器人和仿生假肢。

 

 

2、福莱新材(605488.SH)

 

全球少数掌握电阻式柔性传感器核心技术的企业,技术路线与特斯拉Optimus一致。全资子公司欧仁新材料已申请20余项专利,产品厚度≤120μm(远低于行业平均200μm),响应时间<5ms。

 

其电子皮肤已应用于自研四足机器人,专用产线良率突破92%,并与特斯拉、宇树科技等推进定制研发。

 

 

 

3、申昊科技(300853.SZ)

 

构建了“预接触(15cm)-接触(5cm)-指压(0.1mm)”三级感知体系,拥有187件专利(含12件PCT国际专利)。

 

其电子皮肤覆盖接近式、预接触式、接触式和指压式四大类,已小批量应用于自研操作类机器人及智能四足机器人,模块单价超2万元/套,毛利率超70%。

 

4、天安新材(603725.SH)

 

2025年10月与他山科技合作,联合开发兼具接近觉感知与亲肤手感的电子皮肤,重点攻关柔性机器人、智能交互领域技术难题。

 

其柔性高分子材料在柔软度、耐久性上已实现突破,并参股若铂机器人切入智能机器人领域,形成“材料+驱动+感知”协同闭环。

 

 

5、常熟汽饰(603035.SH)

 

2025年10月,常熟汽饰宣布与荷兰织物触觉传感技术创新企业 Brighter Signals B.V. 达成战略合作,为汽车和机器人制造下一代触觉传感技术。

 

Brighter Signals 核心技术是一种以织物为载体的多功能触觉传感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压力、重量、接近度、运动和位置等数据,并能识别人体与物体的差异。

 

与传统的雷达、超声波和压电式传感器相比,这种柔性织物传感器具有轻质、可回收、可持续生产的特性,同时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高灵敏度与稳定性。其核心专利覆盖织物结构、导电层布局及信号算法等关键领域。

 

 

6、正裕工业(603089.SH)

 

作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资深企业,于 2025 年 9 月正式宣布通过设立控股子公司斐博森切入电子皮肤赛道,其战略布局聚焦于柔性触觉传感技术,旨在构建完整的技术闭环并服务于具身智能及工业场景。

 

7、日盈电子603286

 

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优质供应商;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机器人等领域,2025年4月,日盈携新产品电子皮肤亮相2025上海车展为人形机器人赋予了更加敏锐的触觉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更加精准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致力于打造具有新质生产力的智造企业。

 

日盈柔性电子皮肤采用压阻式薄膜传感器,每平方厘米分布着25个压力节点和2个温度传感器其高延展性、轻量化及生物相容性特点,使其可贴合复杂曲面,实时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合算法解析实现触觉反馈。主要应用于机器人精密操作、医疗健康监测(如脉搏传感)、智能假肢及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8、天奈科技(688116.SH)

 

全球碳纳米管龙头(市占率超40%),单壁管产品导电性提升300%,有望成为电子皮肤核心材料优质供应商,已向优必选、达闼等头部机器人企业送样测试。

 

9、道氏技术(300409.SZ)

 

道氏技术(300409.SZ)作为国内碳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近年来通过技术合作与产业投资,已深度布局电子皮肤领域。

 

2025 年 7 月,道氏技术与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汉威科技旗下核心子公司)及关联方芯培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聚焦电子皮肤、电子肌肉、关节三大核心部件,目标是将碳材料的高导电性、柔韧性与算力驱动的材料设计结合,突破传统电子皮肤在宽温域(-40℃至 80℃)和复杂环境下的性能瓶颈。

 

除此之外,道氏技术还增资他山科技(持股 2.27%),以及入股强脑科技(Pre-B 轮)。

 

10、晶华新材(603683.SH)

 

子公司北京晶智感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发布灵巧手全掌全触觉电子皮肤,基于自研压敏电阻薄膜,核心传感材料薄至0.038mm,可贴合机器人复杂曲面。尽管进入时间较短,但已吸引多家客户商洽合作。

 

 

 

11、沃特股份(002886.SZ)

 

开发LCP(液晶聚合物)材料用于机器人“肌肉”衍生的电子皮肤结构,提升耐用性;PEEK材料适配关节轻量化需求,已应用于特斯拉Optimus Gen2关节部件。

 

与小米、华为等合作测试,2025年与优必选推出“人工肌肉电子皮肤”,抓握精度误差<0.1mm。

 

12、歌尔股份(002241.SZ)

 

传感器业务收入占比达15%,碳纳米管电子皮肤研发顺利,已向头部客户送样。与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合作开发MEMS麦克风电子皮肤,尝试集成声音检测功能,技术路径覆盖声学、光学等多模态感知。

 

 

13、柯力传感(603662.SH)

 

通过投资猿声科技、他山科技补齐柔性触觉技术,开发MultiDT指尖传感器(0.1mm形变检测精度)和HexT全身电子皮肤(单台成本<1万元)。六维力传感器已通过华为测试,2025年目标实现小规模量产。

 

14、安洁科技(002635.SZ)

 

安洁科技通过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切入电子皮肤领域,其核心技术基于压阻式传感原理,通过在聚酰亚胺(PI)薄膜上印刷碳纳米管导电油墨,构建可拉伸的导电网络。

 

同花顺财经 2025 年 9 月 25 日的深度报告显示,安洁科技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可实现0.1kPa 级压力灵敏度0.1mm 级形变分辨率,已通过特斯拉 Optimus Gen2 版本的送样测试。

 

15、拓普集团(601689.SH)

 

拓普集团 2024 年年报明确将电子皮肤列为机器人业务研发方向,称 “成立电驱事业部切入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产品包括直线 / 旋转执行器、灵巧手电机、电子柔性皮肤等”。

16、均胜电子(600699.SH) 

2025 年 9 月,均胜电子与南山智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开发基于织物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南山智尚提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材料,均胜电子负责传感器设计与系统集成,共同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从 “皮肤” 到 “神经系统”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一合作将电子皮肤的成本降低约 30%,并提升耐候性与耐用性。

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布局呈现“材料-器件-系统”全链条竞争格局,具备核心材料、传感器设计和量产能力的企业(如汉威科技、福莱新材),以及跨界整合资源的汽车内饰企业(如天安新材),有望在行业爆发中占据先机。

 

为了更好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了电子皮肤/柔性传感产业微信群,欢迎具身智能整机机器人企业、灵巧手生产企业、柔性传感器、薄膜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织物传感器、界面离电子触觉传感器制造商及集成企业、柔性基底材料企业、导电材料企业、印刷电子企业、电子皮肤集成企业、AR/VR设备企业、车企等,扫码加入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拐点。特斯拉Optimus量产在即,华为、宇树等企业加速技术突破,行业正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落地”跃迁为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壁垒,艾邦机器人正式组建"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交流群",覆盖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全硬件环节,助力企业精准对接资源、共享前沿技术!

扫码关注公众号,底部菜单申请进群

作者 ab, 808